哥本哈根30天倒计时:最后的博弈

距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,还有30天。各方蓄势待发。

随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以及化石能源枯竭,特别是"后京都时代"国际气候谈判的日益临近,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,发展以低能耗、低污染、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,推进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目标的国际间清洁能源互动合作,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。

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前站,由第一财经主办、旭化成特别呈现的"2009第一财经环境峰会·眺望哥本哈根"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,探讨中国在环境问题上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立场。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国际气候变化大背景下,中国的经济环境抉择以及"中国的绿色商机"等话题。

"我还清晰记得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形成了'巴厘岛路线图'之后,我们就开始准备在今年12月份全球要达成一个'后《京都议定书》'的协议。"气候变化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10月31日在第一财经环境峰会上说,"2008年大家都忙着谈判,感觉时间依然充足。"

但现在看来可能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。

距离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还不到五星期的时间,气候变化的"威胁者"和气候变化"怀疑者"之间的"争吵"已经白热化,各国在这场与地球索取与被索取的"战斗中"扮演着不同的角色。

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仍不够明朗,但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国际气候协议将不是只有减排目标的单一的国际协议,最有可能是一个包含减缓、适应、资金、技术、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等诸多要素综合的一揽子协议。

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。中美两国立场和态度,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今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进展。中美无疑是本次会议中的两大主角。

与此同时,各国都在为自身的发展打着各自的"算盘"。

吴昌华最近频繁奔波于世界各国,参加各种气候会议,因此对各国立场有了初步了解。以下是她的分析。

哥本哈根一台戏

很多人问我对哥本哈根会议有什么看法,我还是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。为什么?打一个比方,这就像是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在上演一台戏。哥本哈根就是一个舞台。它拥有台前、台后很多故事。

台前,是一个悲观现实的地方。这里上演的是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。因此说它悲观。现实,指的是大部分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哥本哈根不是一个终点,在某种程度上,它象征着一个起点。五个星期后,不可能像原来在2007年12月巴厘岛所设想的那样,各国签署一个全面的框架。现在各种客观指标表明不可能,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希望。同时,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哥本哈根峰会是失败的。

相关一财网浏览